应用环节:在光纤拉丝前的预制棒整形阶段,绿碳化硅微粉(通常粒径为W20-W40,约20-40μm)用于粗磨,去除表面不规则或接合缝。
作用:快速切削玻璃材料,提高加工效率,同时避免过大颗粒导致深层裂纹。
关键应用:
粗抛阶段:采用粒径W10-W14(约10-14μm)的绿碳化硅微粉与树脂结合剂制成抛光垫,去除端面较大凹凸。
中抛阶段:使用更细的W5-W7(约5-7μm)微粉,进一步降低表面粗糙度(Ra值可控制在0.1μm以下)。
优势:相比氧化铝,绿碳化硅切削速率更高,且不易产生划痕(因颗粒棱角更均匀)。
应用场景:如掺镱光纤、光子晶体光纤等,其包层或纤芯含特殊材料(如氟化物玻璃),传统抛光粉易导致材料剥落。
解决方案:绿碳化硅微粉(粒径W1-W3,约1-3μm)搭配pH值可控的抛光液,实现纳米级表面光洁度(Ra<0.05μm),同时避免化学腐蚀。
与氧化铈对比:
效率:绿碳化硅的莫氏硬度(9.2)高于氧化铈(6-7),切削速度更快,但最终光洁度略逊于氧化铈。
成本:绿碳化硅价格仅为氧化铈的1/3-1/2,适合对成本敏感的非最终抛光环节。
与金刚石粉对比:虽硬度不及金刚石,但绿碳化硅对抛光设备的磨损更小,且可通过调整粒径分布实现类似效果。